摘要:动力学人格结构的评估与诊断
为积极推进我校“龙心育人”特色品牌建设, 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及专业性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下简称“心理中心”)于本学期启动“龙心育人、助推发展—专业胜任力提升”专题学习项目 。9月16日上午,心理中心全体专职教师开启了本项目的第一期学习—动力学人格结构的评估与诊断。

学习伊始,曹莹莹老师带领全体老师学习并讨论了著名精神分析师玛格丽·马勒(Margaret S. Mahler)的“分离-个体化理论” 。玛勒把0-3岁的儿童发展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分别是正常自闭期(出生-大约4周)、正常共生期(第2—5个)、分离-个体化时期(5个月—大约3.5岁)。玛勒描述的分离-个体化,究其本质谈的是孩子在关系中的安全感发展。安全感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和母亲(及其他被依恋对象)的安全关系,将在孩子长大后被迁移到和他人,以及和世界的关系中去。

这种安全感所转化而成的心理韧性,将会在孩子的学龄期经得起竞争,甚至是失败。安全感所转化成的基本信任,会使孩子将来在爱情中,承得住一定程度的分离;安全感所转化成的基本自信和自我尊严,会使孩子将来在生命道路的找寻和开拓中,敢于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敢去自己想去的地方,甚至敢在周围的人告诉她/他give it up的时候,多一份坚持和固执。

接下来,王玉琴老师带领大家学习了《动力学人格结构的评估与诊断》。王老师从心理发育角度、焦虑水平、客体关系能力、对自我的感知、防御机制、移情反移情等方面向我们讲述了动力学诊断中神经症性、边缘性、精神病性三种不同人格结构水平的特点。同时,将动力学诊断和精神病学诊断做了重要区分。王老师指出:动力学诊断主要依据的是个体的心理发育水平和现实功能水平,而精神病学诊断的重要依据是临床表现,同样的一个精神疾病诊断(比如,常见的焦虑症、抑郁症),可以是动力学诊断中三种不同的人格结构水平。

通过上述学习,各位老师对来访者心理安全感的评估以及人格发展水平的诊断有了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这对提升咨询师专业胜任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