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上午8:30-10:00,南北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全体专职教师齐聚一堂,在团体心理辅导室进行了“龙心育人·助推发展——专业胜任力提升”的第四十一期系列学习。本期学习的主题是解读温尼科特的经典文献《反移情中的恨》,由心理中心主任王玉琴带领学习。
温尼科特在《反移情中的恨》这篇文献中,主要围绕精神分析中反移情里的恨展开深入探讨,主要内容涵盖反移情中恨的核心地位与必要性、反移情现象的分类、母亲的恨与分析师的角色类比以及分析师对恨如何进行处理与表达,最后,还对温尼科特和弗洛伊德的反移情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了一个简要对话,指出分析师需接纳来访的原始攻击性,通过“客观的恨”帮助来访完成情感发展的退行与重建。
王老师通过对文献的解读,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为什么相较于神经症来访,精神病性人格的来访会让分析师天然地产生更多厌烦感,甚至是恨,这可能源于来访原始情感发展的缺陷,使得分析师需承担类似“婴儿母亲”的角色——既要包容来访的攻击,又要直面自身因这种关系而产生的恨,而这种恨并非病态,而是客观存在的情感反应,唯有分析师先承认并接纳它,来访才能逐渐容忍自身对分析师的恨,进而建立信任。
在对反移情现象分类的理解中,王老师用“拿着薄荷糖的女士”为临床案例,和大家一起学习那些异常的、个人化和客观的反移情,老师们也结合各自临床实际和个人体验,都表达了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把原本晦涩难懂的知识在大家的努力碰撞下变得容易理解,对我们咨询工作也有很更多的思考和觉察。
在这篇文献的最后,王老师带着大家一起看为什么母亲的恨与分析师的角色具有类比性,因为温尼科特提出母亲从婴儿出生起就有诸多理由恨孩子(如婴儿破坏其生活、无情索取、无法理解母亲的牺牲等),但母亲的容忍是婴儿情感发展的基础。同样,分析师在精神病性人格组织的来访分析中,也处于类似“母亲”的位置:来访的原始需求(如拒绝身体接触、极端依赖)会激发分析师的恨,而分析师需承认这种恨,将恨转化为治疗资源,才能帮助来访在被理解的恨中,逐渐接纳自身的攻击性,才能最终建立对爱与恨的整合能力。
最后,随着王老师提出“作为分析师,我们如何去处理和表达在咨询中的恨”这一话题,在老师们的热烈讨论中结束了本期学习。
作为助人者和被助者,我们都应该记住:我们需要有恨,才能去恨,最终才能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