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作剧心理
在座的各位是否都被恶作剧过呢?
大家又是否“中计”了呢?
恶作剧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
善意的恶作剧会是生活的调味品
而超过一定限度的恶作剧
则会给人带来不适
1 那些恶作剧
一个恶作剧,可能蕴含着儿童的创造性与想象力,也可能是某一位人格障碍者想要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而做出的,甚至可能是朋友之间一次友好的玩笑。
合理的恶作剧是可以得到包容和理解的,偶尔的恶作剧或许可以被视为娱乐消遣,但过于频繁的恶作剧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消极问题。
例如,利用别人的弱点去取笑他。也许在整蛊者心里这只是个小小的玩笑,可却不知道给他人带来多大的心理伤害,这样的恶作剧早已超过开玩笑的范畴,是不合理的、没有善意的。
2 恶作剧的心理科普
什么样的人更喜欢恶作剧?
表演型人格
表演型人格者行为的内在动机与渴望得到关注的人们非常相似,他们做出戏剧性的夸张行为,不过是想吸引他人注意。恶作剧只是他们“表演”行为中的一种。
博眼球获得关注
一些人渴望获得某些重要的人的关注和赞赏,却无法通过正常的途径得到。这可能会在他们的内心产生自卑心理,就会通过恶作剧的方式吸引他们的关注。
发泄自己的情绪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产生了不快情绪,利用恶作剧愚弄他人来发泄心中的不满,看对方出糗的样子来让自身获得愉悦感,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我们为什么会“上当”呢?
以下从整蛊者与被整蛊者双方的心理特征方面来分析:
心理暗示:
整蛊者用非常自然的方式向“愚人“发出信息,“愚人”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反应,掉入圈套。
从众心理:
整蛊者会编造一些奇闻,原本令人难以信服,但是经过传播扩散,便弄假成真,使一些“愚人”深信不疑。
思维定势:
整蛊者利用人们思维上的弱点,顺着人们固有的思维“惯性”来设计某些机关,使“愚人”不知不觉间上当。
由恶作剧的范围推广开来看,什么样的因素导致人们容易上当受骗
个性因素:
个性懦弱、依赖性强、缺乏主见、盲目崇拜者易受骗。
阅历因素:
一个人社会经验缺乏、思想单纯、知识浅薄则易受暗示。
双方关系:
施骗者与被骗者的关系越亲密,彼此信任度越高,骗术越易得逞。
3 恶作剧的防范方式
1. 提高警惕,不轻信他人
2. 保持理性、清醒的认识
3. 适当了解已有前例的套路
4. 一定情况下控制好奇心理
结语
恶作剧本质上是欺骗他人。平时小小的恶作剧更多的是为了给生活制造欢乐小气氛,在适度的范围内,可以让双方感到愉悦,让彼此关系更近,体验一种小小的趣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的不一定是适度的玩笑,可能是涉及财产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的诈骗。
因此,大家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警惕,注意保护自己哦。